新的定位指向新的輝煌
10年前的一個春日,再過3個半月香港就要回到祖國的懷抱,時為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的董建華在香港西貢區的焦坑揮鏟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港人稱之為“回歸樹”。10年披風沐雨,回歸樹如今已枝干挺拔,“一國兩制”條件下的香港特區也變得成熟和練達。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經濟不景氣和非典疫情等一連串考驗后,2006年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創紀錄的27466美元,今年6月22日,香港恒生指數一舉突破22000點,再創歷史新高,股市市值達到16萬億港元。3年來,香港經濟平均增長7%以上,通貨膨脹維持2%以下的低水平,目前香港的失業率已降至4.3%,為5年多來最低。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不無自豪地說:“香港經濟已經達到20年來的最佳狀態!
香港走過了10年,留下連串閃光的足跡,無論是前無古人的“一國兩制”偉大實踐,還是令人注目的經濟成長,乃至正在構建中的和諧社會……所有這些都足以讓人稱羨,但慣于居安思危的港人卻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們正從10年來的經歷中思考著下一個10年,以至更長遠的發展路向。數碼港建成運作,創意產業委員會隨之成立,《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署實施……香港開始在新的歷史坐標中尋求新的定位。伴隨著一系列轉型與升級的探索,經歷了若干失敗與成功的嘗試,一個思路逐漸明晰,一種共識慢慢形成,未來的輪廓開始顯現。
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這樣概括香港社會得出的結論:“香港在國家發展中找到定位,從國家發展的大格局出發,將香港定位為內地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介人’與‘旋轉門’,這將使香港的經濟轉型具有明確的目標。這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會產生深遠影響!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這既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也是香港全新的自我定位,所展現出的則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大格局。新的定位促動著新的發展,現在香港不僅約9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更引人注目的是包括銀行、融資、保險、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在內的服務業,也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與內地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說,香港與內地的聯系現在已經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外部環境已經并還將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和社會關系也將因此出現新的因素,F在,香港社會各界已逐漸形成共識,只有尋找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香港才可以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合適的角色。
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游、資訊服務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并鼓勵加強內地與香港在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港人無不為此感到歡欣鼓舞。
“明艷紫荊風中爭勝,找對了路徑,花瓣開得繁盛。”這是被確定為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主題曲中的一段歌詞。古語云,歌由心生,歌詞道出了眾多港人的心聲。用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話說,回歸10年,是“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10年,是香港成功的10年,F在“找對了路徑”的香港又站上了歷史的新起點,新的輝煌正在前方不遠處召喚。(薛永興、趙衛、白冰)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