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78家主業非地產的央企將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此舉堪稱是對最近輿論認為央企推高地價的一個積極回應,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價上升。
但是,在“土地財政”不變的情況下,央企不做地王,還是會有企業做地王。寄望央企的退出解決高房價問題,目前看,仍然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炮轟央企參與拿地最積極的,還是房地產企業。因為由于央企的進入,擠占了其他普通房地產企業獲得土地的機會。這些房地產企業抨擊央企,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當前土地出讓制度的問題,但同時也轉移了地價暴漲、房價暴漲的真實原因,有轉移消費者視線之嫌。
抨擊央企參與房地產,說央企推高地價然后推高了房價,不僅回避了問題的本質,而且在邏輯上也是有問題的。其邏輯的實質是,土地成本高,所以房價高。此說,看似有理,實則有違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成本會影響商品的價格,但絕非商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成本高,商品價格就一定高,就不會有揮淚甩賣的故事,就不會有房地產市場崩盤的傳說。成本可以推高商品的價格,但不是“一定的”,更不是“必須的”。單純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房價之所以高,根本原因不是地價高,也不是房地產商太黑,而是“有人愿意買”。地價會影響房價,但房價絕不是一定由地價決定。
此前,輿論也曾要求房地產企業公開房子的成本,也是按照成本決定論的邏輯尋找高房價問題的解決之道。但是,對于別的高價商品,我們為什么從來沒有要求過它們公布成本呢?例如,LV的包價格昂貴,卻從來沒有人要求公布其皮革的成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買”出來的,而不是“定”出來的。說地價推高了房價,似是而非,不過是落入了開發商的圈套———開發商不過是以此讓大家“理解”房價大漲的合理性。
當然,國資委清退介入房地產的央企是值得稱道的,地價可能會因此而出現下調,因為此舉減少了土地的競買者。但是,即使地價下降,房價就必然下降么?不會的,成本的下降,不會必然地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道理很簡單,在房子好賣的時候,房地產商不會因為成本低就把房子降價,同樣,在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時候,房地產商也不會因為成本高就不降價。而即使政府強制房價隨著地價下降,這樣的房子依然會被市場炒高———一些地方經濟適用房,就是這樣的例子,固然有人可以買到廉價的經濟適用房,但轉手就會高價出現在二手房市場上。
在抨擊央企的同時,也有房地產商抨擊土地招拍掛制度。招拍掛是市場化的產物,本身仍然是現有情況下最公平的選擇。只不過,這個手段碰到了一個壟斷的土地擁有者———地方政府。只要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甚至依賴賣地彌補財政,土地出讓價格就必然會越來越熱,一個又一個地王就會應聲而出。只要土地壟斷的局面不改,對于購房者而言,地王是民企還是央企,又有什么區別呢?
□王海濤(北京 媒體從業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