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陳列的戰國竹簡(新華社)。

專家們在探討工作,他們面前的托盤中擺放的就是戰國竹簡。郭海軍攝
昨天(22日,下同),清華大學宣布,2100枚戰國時期的竹簡入藏清華。這批竹簡是目前數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簡書之一。
校友捐竹簡給母校
這批竹簡是今年7月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后捐贈給清華的。至于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目前已不得而知。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回憶,當時這批竹簡包著保鮮膜,裝在密封筒里被送到學校,已經有菌害霉變的危險。學校特地為此“白手起家”成立了專門的實驗室,還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整合清華歷史、化學、圖書館等學科資源,聘請專家保護清理。幾天前,第一階段的保護工作基本完成。
首見古代“口袋書”
經過11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鑒定,這批“清華簡”屬于戰國中晚期,距今大約2300—2400年左右,應出土于古代的楚國境內。初步統計竹簡數量約為2100枚(包括殘片),預計整理后為1700支。
“清華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有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10厘米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口袋書’了,在以前從未發現過。”李學勤介紹,戰國簡最早發現于上世紀50年代初,當時只有零散的出土。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兩次發現大量的戰國竹簡書,分別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華簡”可以說是目前數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簡書之一。
《尚書》佚篇首現
之前發現的竹簡書,多為哲學思想領域的書籍,而“清華簡”則多為“經、史”類書,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從目前的檢視結果看,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發現了失傳的《尚書》篇章。《尚書》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列于六經之首,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據稱先秦時《尚書》有百篇,經過秦始皇焚書,大多佚失,漢朝初年只有29篇流傳下來。
“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
另外,“清華簡”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一篇編年體的史書,所記歷史上從西周初起至戰國前期,與傳世文獻《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容。此外,類似《國語》的史書、類似《儀禮》的禮書、前所未見的樂書、與《周易》有關的書等,都是兩千余年無人見過的。
竹簡有望展出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表示,清華將吸收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深入研究探討這批竹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出土竹簡的長期保護目前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清華將聯合多單位、組織多學科專家進行科研攻關。
李學勤介紹,清華正在醞釀建設博物館,屆時這批竹簡有望展出。 (來源:京華時報 記者周逸梅)
![]() |
![]() |
![]() |
![]() |
![]() 少女交友不慎 色誘敲詐10萬元 |
![]() 因家人反對男子街頭劫持女友 |
![]() 學生軍訓猝死 學校判賠9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