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古漢字學及漢字科技文化成就學術研討會呼吁
增強對漢字與漢字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為總結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古漢字學和漢字科技文化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由中國秦文研究會和曲阜孔子書院主辦,中國社科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等協辦的“新中國古漢字學及漢字科技文化成就學術研討會”,今天在京舉行。會上,專家們提出,面對西方文化霸權的威脅與沖擊和我國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廢除漢字論、漢字落后論等觀點,必須大力增強國民對弘揚漢字與漢字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會議由曲阜孔子書院院長、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會長李敏生主持,中國秦文研究會會長賈雪陽致開幕詞。來自全國的16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會議首先就新中國漢字發展的歷程及以郭沫若、胡厚宣等為代表的對漢字、漢字文化研究所取得的學術成就進行了回顧。接著,專家們指出,目前社會上出現的諸如“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漢字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必須廢除漢字,漢字要走拼音化道路”等觀點,值得關注與重視。專家們說,20年前如提漢字要走拼音化道路,主要是緣于漢字難以輸入電腦,而時至今日,漢字在電腦上早已暢通無阻,如果仍堅持“漢字拙劣,必得用拼音文字代替”等觀點定會犯方向性錯誤。
專家們強調,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線。就漢字的“書同文”而論,同一文字的共同的歷史記錄、共同的文化傳承、共同的語言交流、共同的禮儀規制,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同一性和統一性。漢字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最深層的文化基石,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將漢字和漢字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絕不能對漢字日復一日地被銷蝕聽之任之。
專家們建議:一是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漢字和漢字文化的重要意義,特別是要宣傳我國在數字化革命如王選的激光照排的系列發明,使漢字告別了鉛與火,創造了領先世界的漢字印刷科技;王永民等人創造的漢字輸入法,證明漢字進入不了電腦的觀點是錯誤的;二是盡早推出為廣大用戶喜學愛用的漢字形碼技術并形成我國漢字技術特別是漢字輸入技術的統一標準;三是實現手機輸入技術國產化;四是把符合規范、科學的形碼漢字輸入技術納入中小學教育中。
本報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李瑞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