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9月21日,青島特銳德等10家企業率先披露招股意向書,并進行網上路演、初步詢價和現場推介,25日將開始創業板申購,30日將公布網上中簽結果。 中新社發 司海英 攝
隱憂之二
熱衷打新 創業板交易遇冷
在創業板第三次全國聯網測試中,共模擬了40只創業板股票,其中模擬上市首日有30只(以首批完成申購的10只創業板股票為基礎復制兩次),非上市首日(正常交易日)10只。測試中,創業板股票被瘋狂炒作,10只非上市首日的股票紛紛被打在漲停板,30只新股由于漲幅超過80%,無一例外被臨時停牌至收市前3分鐘。
交易活躍是衡量創業板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種種跡象表明,盡管創業板前期遭爆炒的可能性很大,但未來交投活躍度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據粗略統計,自7月15日開始,各券商接納投資者開通創業板賬戶來,目前開戶數已經在800萬戶左右。以國慶前一周5083萬持倉賬戶計算,開戶數已經超過持倉賬戶的15%,離監管層20%的目標指日可待。
不過,盡管創業板開戶數井噴,但真正有意向投資創業板二級市場交易的人寥寥。800萬賬戶中,主要參與人群以中小投資者居多,而這其中,多數人因為忌憚創業板的高風險而選擇打新。更有一些人只是開戶觀望而不采取任何投資舉措。
機構亦不例外。私募等機構表現得較為謹慎,即使“打新”也多限于網上申購,以避免網下申購3個月的鎖定期風險。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曾公開表示對創業板進行觀望。而來自保險機構的信息表明,穩健的保險資金甚至沒有現身。
這顯然與“三高”發行有關,調查顯示,有80%的私募認為,當創業板的市盈率在40倍以下時會愿意參加,而50倍到60倍的市盈率依然會參加的私募只有2.86%,70倍以上的市盈率則無人表示會參與。
“我們暫時不打算參與創業板的交易。參考目前主板市場,新股IPO以后,市場投機氣氛濃厚,不少股票上市首日的定價非常離譜。我們考慮到創業板流通盤比較小,上市后被爆炒的可能性會更大,參與風險過高。”金中和投資總監鄧繼軍這樣表示。
“創業板前三批新股有可能集中掛牌上市,這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來為創業板新股上市接盤,一旦投資者都只‘打新’不炒新,一級市場上的中簽者要把高價新股賣給誰呢?而在買盤不濟的情況下,超高市盈率發行的新股‘破發’也就在所難免。”財經評論人皮海洲這樣表示。
隱憂之三
非創業企業 創業板名不副實
對于中國資本市場,各方普遍這樣定位:主板是藍籌股市場,中小板是中小企業搖籃,而創業板則是創業創新的“孵化器”。從28家即將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來看,更像是“迷你”的中小板。
理論上,監管層對創業板的定位是非常明晰的——“兩高六新”,即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不過,從目前已獲準發行的創業板公司來看,或許是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實際上符合監管層要求的企業寥寥無幾。
據統計,截至目前,證監會已受理了149家企業的創業板上市申請,它們中的大部分均已進入了成長期或成熟期,早已過了創業的階段。
9月13日至今,先后共有7批32家創業板擬上市公司過會。從這些企業的公開信息看,超過70%的公司成立時間在7年以上,其中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有12家,包括1968年設立的明月集團、1960年設立的江蘇交通規劃設計院等。而5年以下的企業只有4家。
與此同時,創業板企業的行業定位也與中小板有雷同之處。按照市場預測,創業板設立應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但從已過會的企業中可以發現,制造業企業卻占據了半壁江山,首批過會的10家公司有8家屬于制造業領域或依附其上。
“創業板首批10家公司,基本上都適合在中小板上市,像發行價格高達58元的神州泰岳,本身就是2008年申請中小板上市的未過會公司。但同樣的公司,甚至還是中小板未過會的公司,卻在創業板得到了更高的發行價格,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有網友通過股吧表達了對此的不滿。
有學者對此解釋道,深交所開通的創業板已非海外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板,是已經過了創業期的創業板。這樣改良是因為中國目前不適合發展無門檻或者絕對低門檻的創業板,創業板創業的風險不能由股民來承擔,監管層根據我國的國情對創業板進行改良將大大降低投資人的風險。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雖然管理層從求穩出發,首批選擇的多為成長性較好、業績較穩的企業,但這種狀況很難讓人相信,中國創業板可以培養出像微軟、思科這樣的大公司。
隱憂之四
缺乏創新 成長性堪憂
我國成立創業板的目的是能夠為數量眾多的自主創新和成長型創業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示范效應,發揮拉動民間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創業促就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功能,強化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持,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但目前來看,似乎離這一目標尚有距離。
青島特銳德電氣以第一家上會、第一家審核通過、第一個發布招股書并獲得創業板證券代碼300001號而獲得中國創業板“頭牌”稱號。然而近日卻有分析人士質疑,公司嚴重依賴私營跨國公司TEL及其子公司,自主創新也只是一個幌子。
有專家指出,衡量高科技企業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國際上一般要達到10%才能稱之為高科技企業,可創業板中部分披露這一指標的企業卻相差甚遠。
資料顯示,創業板中很多是傳統產業企業,再加上部分企業業績依存度過高,能否保持高成長性是個不小的問題。
“我們看資料,每個企業的成長性都很吸引人,但問題是這個成長性等到股票上市之后還能保持多久?這是令人懷疑的,也是讓我們最不放心的。”一位散戶投資者在某網站的創業板論壇中這樣說。
在過會公司中,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連續三年的毛利率都在70%左右,1996年成立的樂普醫療器械的盈利能力也令人側目。不過,有行業人士仍然對部分公司提出質疑,認為高業績背后也隱藏一些投資的雷區。拿第一批發行價最高的神州泰岳來說,其是2008年中小板過會被否的企業,當時被否的兩大主因是員工股權代轉讓的瑕疵和重要合同業務風險。前者系歷史遺留問題,而后者在今后仍存較大的續簽風險。
中金研究報告指出,“業績高度依賴單一業務”與“公司應收賬款占比過高”為創業板公司未來兩大重要隱憂。即使是業績突出的幾家企業也難以幸免,如神州泰岳與特銳德都為單一業務依賴型;北京鼎漢、特銳德又存在應收賬款比例較高的同樣問題。
日前,對于今日即將開始申購的第三批9家創業板公司的“質量問題”又有人提出了質疑:近半數公司創業史都長達10年以上,但大半公司的原始創業者團隊卻極不穩定,這樣的公司,成長性又何從談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