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五日電 題:“十一五”開局中國經濟贏頭彩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即將和我們道別的二00六年,表現強勁的中國經濟再次用一份漂亮成績單修正了悲觀經濟學者的灰色結論。
這個已連續三年躍過百分之十經濟增長平臺的國度,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的領銜出演亦再度成了世界經濟史中最無懸念的章節。
“十一五”開局元年,中國經濟驅散了“經濟過熱”的陰云,打破了部分經濟學家所擔憂的“經濟航速過快從而失控”的悲觀預言。
這一年,諸多民眾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豐富期許兌換成了美侖美奐的現實,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多項改革破冰推進。
這一年,中國經濟繼續用“高增長、低通脹”這一六字短語為“十一五”中國經濟詞典作序,延續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傳奇。結果如此美麗,然而過程并不平坦。
上半年,中國經濟學家對“經濟趨熱”的警惕曾一度升級為對“經濟失控”的憂慮。
固定資產投資狂熱飆升、土地及信貸兩大“閘門”的收而不緊、流動性泛濫、順差疾進、新開工項目逆風而上屢屢挑戰政策底線,二季度GDP增速攀至近年高點,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三。凡此種種,無不令海內外輿論為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何以為自己的高體溫“退燒”而憂心不已。
中國經濟的冷熱輪回中,中國官方的調控鏈條亦隨著中國經濟的體溫趨高而逐步拉緊。
上半年,《關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的意見》、《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等調控新政依次出臺;下半年,《新開工項目清理工作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出口退稅等新政的密集頒布,加之中國央行全年三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兩次加息的系列組合拳,多管齊下,終令高歌猛進的中國經濟列車步調放緩、走穩。
于是,在二00六年接近尾聲的時候,中國經濟徐徐展開的圖卷引發“大國崛起”的猜想:
宏觀調控力道顯現、工業增加值增幅高位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降低、進出口增速繼續回落、消費增速小幅加快、CPI增速小幅下降成了經濟學家撰寫年終經濟報告的關鍵措辭。
更有國際投行人士在今年調控建功的基礎上樂觀估計:二00七年將不是中國經濟本輪繁榮期的終點,而是中國經濟走向更可持續、更平衡發展的起點。
不過,對于致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國官民來說,中國經濟運行中如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深層次矛盾遠未解決,貧富差距突出,如何使中國經濟真正從“又快又好”轉到“又好又快”,并把“好”字放在首位,仍然是執政者亟待破解的難題。
因此,預計本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高層將會有新的大手筆,在新的一年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政策,促使中國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漸行漸遠,愈行愈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