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堪稱中國的“理財元年”,老百姓的投資理財意識高漲,許多人靠投資賺了錢。可進入2008年后,股市等一些投資領域出現(xiàn)“寒冬”,人們發(fā)現(xiàn)賺錢變得很難。
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想在秋天有個好收成,在春天里選對投資品種耕耘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下面為讀者剖析一些投資機會,僅供參考。
A 銀行理財產品選擇余地大
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百姓理財?shù)囊粋重要渠道,剛剛過去的豬年里,有的產品收益非常不錯,比如,申購新股型的理財產品,在過去的一年里普遍獲得了10%以上的年收益,有的產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達到20%-30%,收益甚至好于一些股民的收益。
因此,在鼠年里銀行理財產品依然值得關注,畢竟風險要小于股市,是穩(wěn)健投資者值得配置的品種。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理財產品是一種穩(wěn)健投資,不等于暴利產品,也不是毫無風險。像2007年“打新”產品的高收益不一定能持續(xù),如2008年第一只大盤股——中煤能源A股在豬年尾巴上市,首日收盤價較發(fā)行價僅上漲了32%,打新股的收益率比前期大幅降低。如果鼠年股市火爆程度降低,那么,這種情況還會持續(xù),“打新”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降低。
不過,“打新”理財產品目前看還是值得關注的品種,特別是那種無固定期限的“打新”產品,一次簽約循環(huán)“打新”,有新股發(fā)行的時候,銀行劃去資金申購新股,結束后又將資金劃回,非常靈活,既不影響日常資金使用,又可以獲得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也不受一年、半年期這種固定產品的時間限制,有更合適的投資機會,可以隨時轉戰(zhàn)其他戰(zhàn)場,是一款不錯的理財產品。
理財市場近期另一個熱點是“類基金”產品,針對基金越來越熱門的現(xiàn)實,銀行推出了專門投資基金的理財產品,將開放式基金、指數(shù)基金、封閉式基金、QDII,甚至股票和打新股做成一個投資組合,這類產品由專業(yè)人員挑選基金組合,投資顧問大部分是基金公司,省去投資者到底買哪個基金好的麻煩問題。不過,這類產品究竟能獲得多少收益,收益率是否會高于一般基金,還是個未知數(shù),“類基金”產品并非毫無風險。
此外,目前也有銀行推出一些新品種,如投資債券的理財產品,投資分離式可轉債與打新股相結合的理財產品等等,因此,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比較豐富,選擇余地很大,投資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的流動要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產品。如果認為今年股市波動大,希望回避風險,那么,一些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是值得考慮的。本報記者 連建明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