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非法證券咨詢活動相繼出現,并呈現出新型化、網絡化、隱蔽化等特點
警惕非法證券咨詢
錢 偉
網絡——無處不在“誘惑”你
不少上網的證券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會在一些博客或論壇上看到某人自稱“股神”、“薦股專家”,有的博客發文聲稱,自己對股價的預測“超準”,只要加入成為會員,就可以獲取具體信息;有的門戶網站出現招募廣告,聲稱只要成為會員,就可以獲得特別咨詢服務,保證收益達到相當水平;有的網站聲稱代客炒股,收益分成。
這就是一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上給投資者設的“陷阱”。他們在未取得證券咨詢從業資格的情況下,以互聯網為媒介,開設股評博客、建立專門網站、設立炒股QQ群,非法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活動,目的是招收會員,收取會費。
手機——電話短信“騷擾”你
“您好,我們公司長期從事證券咨詢服務,有資深的證券分析師,還有經驗豐富的操盤手指導您的投資……”,“先生您好,我們公司新開發了一種軟件,使用我們的軟件包你股票投資穩賺不賠”。不知您是否接到過這樣的電話?
一些不法分子在電話里大肆渲染自己的證券業務,在投資者表示出興趣之后提出收費的要求。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者往往為其花言巧語所迷惑,掏了腰包不算,遵照對方所謂的指導更是損失慘重。再撥電話,只有手機中傳來的“您所撥打的電話已停機”。
不僅通過電話,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機短信指導投資者如何操作,他們多為投資者編織“暴富”美夢,并逐漸提出收費的要求。
傳單——街頭巷尾“糾纏”你
發放傳單的形式多是一些不法分子用以推銷所謂“強股推薦軟件”的手段。他們經常會在街頭巷尾攔住行人,就其宣傳的軟件產品夸大功能,吹噓其具有“選定強股”、“測算買賣點”等特殊功能,而軟件使用具有期限性和等級性,超期后使用或購買高級軟件需加收費用。
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發放傳單來宣傳所謂的“證券投資培訓班”,無限夸大培訓教師的分析預測能力和薦股水平,以掌握“內幕信息”,能夠“與莊家互動”等極強的誘惑語言為砝碼,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從而收取高額的培訓費用。
專家提醒,凡是非法證券業務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經營的機構或個人都沒有獲得國務院證券監管機構的批準,不具備證券業務資格;另外一點就是迎合部分投資者急功近利的心理,以高收益誘惑,騙取高額費用。投資者在參與證券投資活動時,應當找那些正當的投資咨詢渠道,以防上當受騙。
股民為何輕信非法咨詢?合法證券咨詢是否已能滿足市場需要?且看投資者說
需要更多正道信息
心 文
互動咨詢不夠多
“我不會上網,平常就看看報紙、電視,聽聽收音機”,在北京某證券營業部,已經在股市打拼10年的朱大媽一邊看著大盤走勢,一邊認真地告訴筆者,“其實主要還是憑經驗在做,好多想了解的情況,在報紙電視上不太容易找到,只有自己估摸著買。如果有機構能接受我們對具體問題的咨詢就好了!”
“本來營業大廳這里還有些電腦可以看信息的,現在這些機器都撤了”,坐在朱大媽隔壁的劉剛指了指對面一排空蕩蕩的電腦桌,“沒辦法,我有兩個炒股的朋友都交錢買信息了,人家定期給他們發短信指導。”
當筆者追問提供信息的是什么單位的時候,劉剛猶豫了一下,“不太像正規機構,都是通過短信聯系,不過只要付錢,什么都可以發短信詢問。”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其實許多不能上網的股民還是希望有正規的機構可以給他們提供具體的互動咨詢服務,通過報紙和電視獲得的信息并不能滿足其買賣股票的具體需求,所以一部分人就選擇了一些特殊的信息獲取渠道。
網上信息質量低
對于會上網的投資者來說,信息的來源大大豐富了。然而,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
“如果正規機構可以提供高質量的咨詢服務,沒有誰會去相信什么‘帶頭大哥’。”徐女士說。
徐女士3年前進入股市,一直通過網絡了解相關的股市信息。“網上的內容很多,但真正高質量的太少,許多人互相抄襲。我上過一些合法咨詢機構的股評版面,許多言論不痛不癢,對股民幫助并不大。”
徐女士告訴筆者,在一些正規機構的咨詢版面上,問一個問題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解答,而股市對效率要求極高,時間的拖延就意味著收益的損失。
筆者還發現,在眾多通過網絡查詢股市信息的投資者當中,許多人并不了解哪些發布信息的機構或個人是合法的,他們普遍反映并沒有看到這方面的宣傳。
為了確認哪些機構是經批準的合法機構,筆者專門登陸證監會網站。然而幾經查找,并未發現獲批的證券咨詢機構名單,最后還是通過網站的搜索功能查到了具體內容,頗費功夫。可見,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辨別咨詢機構是否合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