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問題被頻繁提起,是由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決定的”,提及正在日內瓦舉行的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上海浦東美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教授周敦仁對記者如此感嘆。
6月5日至8日,由商務部牽頭,國家專利局、國家商標局等部門參與的中國談判小組在世貿組織總部日內瓦,與美國貿易辦公室進行為期4天的商談。截至記者發稿時,雙方都尚未公布任何最新進展。
在知識產權博弈中,中美雙方能否再造一個“爭端中合作”的成功案例?這一疑問有望在4天的時間里得到解答。此次磋商的核心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出版物市場準入問題。今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將中國知識產權和出版物市場準入問題訴諸WTO終端解決機制。對此,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表示,中國將按照世貿組織相關規則積極應訴,奉陪到底。隨后,商務部通過中國常駐WTO代表團致函美方,接受美方的磋商請求。
為何知識產權問題不斷被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提及,頻繁引起糾紛?周敦仁表示,這是由發達國家現在的經濟結構決定的。目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就源于產品創新,而知識產權則是產品創新的核心。如美國出口產品中占很大一部分就是軟件類產品的出口。
中美此次知識產權交鋒無疑仍是一場“硬仗”。在中美經貿關系迅速發展的同時,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多次劍拔弩張,甚至幾乎引發“貿易戰”。目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美國國會僅次于匯率問題所關注的第二大對華問題,此輪的磋商仍將面對來自美國國會強硬派的巨大壓力。
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有關規定,訴訟被提出之后,緊接著是為期60天的磋商期,訴訟雙方將在此期間努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如果磋商未能達成一致,世貿組織將成立專家組進行裁決,如果這樣,此過程將非常漫長。假如美國在這一訴訟案中獲勝,美國將有權對中國產品實施懲罰性制裁。但是,相關問題的專家則對中國最終贏得訴訟持樂觀態度。
很多學者對中國政府此次能夠明確態度,積極應訴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們表示,雖然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美國這樣指責中國政府是不公平的,也是毫無依據的。他們期望中國能夠拿起法律武器更好地保護自己。(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