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調控部門年內人民幣升值已有預案,并且準備付諸實施,那么,對于加息就要慎重又慎重。因為兩者作用是一致的,都會對于經濟活動形成打壓,雙管齊下的“藥性”過于猛烈。
今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漲幅比上月擴大1.2個百分點,超出了多數人的意料,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3%的價格調控目標。同期,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5.4%,環比漲幅也擴大了1.1個百分點。中國兩大價格指數同步上漲,并且漲速加快,使得市場對加息的預期轉向增強,希望以此來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
其實,單純依靠加息,并不能夠解決當前及今后的物價上漲問題。
首先,物價上漲主要來自強勁的成本推動。自去年以來,構成中國物價基礎(主要原材料成本)的大宗商品價格強勁上漲。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測算,2009年12月份,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比年初上漲35.6%。其中有色金屬上漲96.8%,能源類上漲94.4%,礦產品上漲44.2%,橡膠上漲38.7%,農產品上漲22.7%,食糖上漲89.3%。進入新的一年以后,CCPI繼續強勁揚升。其中1、2月份同比漲幅分別達到31.5%和26%。預計1季度漲幅在20%以上。其中,鋼材市場價格漲幅超過20%,銷區的天然橡膠(SCR5)同比漲幅超過30%,精煉銅價格漲幅超過50%。從進口情況來看,大豆進口價格漲幅超過15%,鐵礦石進口價格漲幅超過30%,石油進口價格漲幅超過60%。
由于全球經濟復蘇所引發的實體經濟需求增加,以及過剩流動性進入投機領域推波助瀾,預計今年內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行情還會進一步上漲。比如石油價格有可能見到90美元/桶的高點。
上游CCPI價格指數的上漲,無疑會對下游PPI和CPI價格指數形成很大的成本推動力,成為2010年中國物價上漲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災害天氣一定程度逆轉供求關系。今年前兩個月物價漲幅構成中,食品價格上漲占了很大比重。據國家統計局分析,2月份的CPI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和居住類價格上漲推動,食品類價格對CPI貢獻了2.01個百分點,為CPI漲幅貢獻5成以上。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又與此期間所發生的全國低溫雪災天氣有很大關系。比如,新年伊始,一場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應出現短缺,葉類菜價格最高漲幅達到125%。這不能不影響到物價水平,特別是食品價格水平。
從今后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食品供求關系和價格走勢如何,很大程度上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盡管目前供求關系大體平衡,但誰也不能夠保證年內不出現嚴重的災害天氣。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即便是局部地區,甚至發生在境外,也會逆轉供求關系,推動食品價格的上漲,進而威脅到國內整體物價水平的穩定。
最后是對比基數的影響。去年此時商品市場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煎熬,市場心態是現金為王,降價銷售。受其影響,三大價格指數,無論是CPI、PPI,還是CCPI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對比基數較低,這也促成了今年前兩個月物價同比漲幅較高。這個特征在PPI和CCPI價格指數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國家統計局分析認為,翹尾因素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大約貢獻了PPI三分之二的漲幅。另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測算,2009年1季度CCPI同比降幅超過20%。
在2010年上半年,特別是1季度,中國物價水平都將受到對比基數偏低的困擾。
由此可見,以上三個方面才是今年前兩個月物價漲幅,尤其是食品價格漲幅較大的主要因素,而加息并不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因為,對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行情的波動,以及“老天爺心情”如何,我們目前調控手段十分有限。比如,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站穩80美元/桶價位之后,國內成品油價格一定要隨后調整。同樣,在嚴重災害天氣面前,農作物生產一定要遭受損失,至少是生產成本(抗災費用)會有提高,即使我們加息也扭轉不了這種局面。因此,就目前具體經濟情況而言,加息確實藥不對癥,對于抑制物價上漲作用不大,不僅如此,率先于歐美國家加息,還有可能火上澆油,推動物價水平的進一步上漲。
這是因為,目前歐美國家普遍實施接近于零的低利率政策,而且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另一方面,中國現行的基準利率已經明顯高于歐美國家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率先加息,會使得中國利率水平更高,刺激更多境外“熱錢”進入,迫使央行向市場投放更大規模的人民幣占款,從而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增加物價上漲的貨幣基礎。所以說,用加息來對付物價上漲,很有可能是把“油門”當成“剎車”踩了,有可能事與愿違。
如何抑制物價上漲,防范可能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除了銀行窗口指導,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凍結或回收流動性過剩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實施人民幣的自主、適度升值。這樣做的好處是,導致進口大宗商品價格相應下降,減弱物價水平揚升的原材料成本推動力量,其結果是物價上漲“釜底抽薪”,消除通貨膨脹的形成基礎,同時也可以緩解日趨增強的外部壓力。
必須指出的是,如果調控部門年內人民幣升值已有預案,并且準備付諸實施,那么,對于加息就要慎重又慎重。因為兩者作用是一致的,都會對于經濟活動形成打壓,雙管齊下的“藥性”過于猛烈,有可能導致經濟失速,引發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 陳克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