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區域經濟東中西協調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國家主導下的區域發展版圖修訂已經清晰,接下來所期待的便是區域增長格局的重大轉變。然而,要實現或者推動這種轉變,則必須打造出區域經濟增長新動力
區域經濟發展正遭遇到了新困惑新考驗,這也成為“十二五”期間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的工業化進程已進入中期發展階段,而珠三角地區更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發展階段。于是,如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失衡的區域經濟結構,既限制了珠三角作為發展引擎的動能,也難以改變相對落后地區的現狀。
當廣東都有“西部問題”的時候,中國的“西部問題”所凸顯的東西發展失衡更為嚴峻。因為,幾乎東南西北中的所有區域都有同樣的“西部問題”。
經濟發展遭遇“西部問題”
根據廣州市統計早些時候的預測,廣州2010年GDP將突破1萬億元,這約等于埃及、菲律賓、匈牙利或者新西蘭全國的GDP總額。據悉,廣州將是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加入“GDP萬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城市。
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富可敵國”的氣勢,證明了一個發達的區域經濟圈的形成,這里創造了廣東速度與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富裕發達的廣東不僅存在貧富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化始終伴隨。
該省政協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目前珠三角人均GDP相當于山區的4.04倍;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1(以農民純收入為1)擴大到2009年的3.12:1。主要集中在粵北和東西兩翼地區的貧困村,至2009年底仍達3409個,相對貧困和沒有穩定脫貧的貧困戶高達70多萬戶,共計316.5萬人。目前全省居住泥磚茅草房的仍達225.6萬戶(其中茅草房7萬至8萬戶),如果按2004—2007年改造15萬戶的進度計算,至少還要50年才能全部改造完畢。
在經濟實力強大的東莞,記者穿過一個個工業園區、批發市場,去尋訪茶山鎮一個正在開發中的古民居村落。隨著目的地的臨近,街道兩旁的人流車流越發稀少起來,跨越廣深鐵路線之后,農村包圍城市的景象出現了。僅僅一條鐵路的分割,這里居然就是被當地人稱作“西伯利亞”的那個地方,相比背后的繁華城鎮,這里的確顯得荒涼。
高速發展的珠三角地區,事實上難以回避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即便珠三角城市,幾乎都有“落后地區”的困擾。經濟總量在該區域中靠后的珠海市,現在開始舉全市之力發展西部,因為珠海西部與現在的珠海主城區發展相差懸殊。
不過,這里畢竟處于珠三角,絕非廣東的貧困地區。一個相關數據表明,2009年廣東縣域GDP僅占全省的16.9%。在地域更廣闊的粵東西北地區,受“距離衰減律”作用,經濟發展與珠三角地區差距較大,發展相對滯后。事實上,廣東區域經濟一直由珠三角地區“單極驅動”,珠三角獨領風騷的發展格局,恰恰描述了區域內發展的不平衡特征。
國家出手重構經濟版圖
10年前的“西部大開發”是一種標志性的轉折點,解決區域經濟失衡已經到了國家非出手不可的地步。
其中的背景是,縱使國家扶持政策不斷,但長久以來累積的因素,以西部為代表的不發達地區先天不足的區位劣勢,維持了發展差距的長期存在。盡管地區間經濟增長速度差距趨于縮小,但是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而且追趕的難度不斷增大。
更為核心的問題是,區域經濟中以行政區為板塊的發展模式被持續地強化,地區間無序開發與惡性競爭,成為一種持久的消耗戰,非均衡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對于實現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而言,這只是戰術手段的落實,要實現戰略目標上的“共同富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亟待變革。
改變發展的不平衡,必須由國家層面的區域協調體制來完成,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系列的“區域規劃”的密集出臺,這種景象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2009年無疑是區域經濟政策調整最密集的一年。這一年,為實現西部大開發的繼續推進,涉及新疆、寧夏、廣西、陜西、甘肅等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政策繼續得到完善。北部灣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一一出臺實施。接踵而至的是東北也站上了“全面振興”的起點。“中部崛起“隨之跟進,《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也正式公布。
與此同時,東部的改革開放開始向縱深發展。一方面,長三角、珠三角發展規劃進一步落實;另一方面,海峽西岸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黃河三角洲、上海“兩個中心”的開發開放和建設意見相繼出臺。
從已公布的規劃看,中國經濟現已形成東、中、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四大板塊。到2010年,國家層面上的“區域經濟網絡開始“越編越密”,不斷細化的“區域規劃”,所要實現的便是越來越多的區域的協調發展。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東中西協調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國家主導下的區域發展版圖修訂已經清晰,接下來所期待的便是區域增長格局的重大轉變。然而,要實現或者推動這種轉變,則必須打造出區域經濟增長新動力。
記者注意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是迄今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有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安徽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際利用長三角地區資金891.2億元,占利用省外資金58%。很顯然,正是該規劃擴大了區域整合范圍,帶動了泛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而今年6月出臺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除了對珠三角、長三角等重點地區和優化地區的開發提供更確切的政策依據,更提出要對需要保護的區域和生態比較脆弱的區域實行禁止開發或限制開發戰略,促進了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的完善。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中,“生態經濟區”的表述已相當明確,這自然是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
據發改委官員透露,在接下來的區域規劃工作中,國家將繼續把縮小地區差別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加強區域整合,促進經濟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