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回落后,7月份重現升勢,同比上漲2.5%,竟與“桑拿天”影響有重要關系。
今天上午,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發布7月份CPI漲幅出現波動,同比上漲2.5%。繼6月份漲幅回落后,7月份重現升勢,提高0.2%,與5月份持平。
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4.8%,高于6月份0.6%。干豆、大米、鮮菜分別上漲50.1%、16.8%和16.4%,鮮蛋和豬肉分別上漲8.4%和4.2%。食品類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1.3個百分點。
CPI·百姓解讀
2.5%高不高?——還沒“跳”出預期
7月全國CPI同比上漲3.3%,北京漲幅明顯低于全國,尚在預期范圍內
國家統計局昨天剛公布,7月全國CPI同比上漲3.3%,創21個月以來新高。而北京7月的CPI漲幅明顯低于全國,尚在預期范圍內。
上午,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于秀琴表示,7月本市CPI同比上漲幅度較高,但不算大幅上漲,仍然在預期范圍之內,并未出現過度跳漲。
啥原因上漲?——天氣發起“脾氣”
高溫高濕干旱,影響農作物生長;支援南方蔬菜,本市供應減少
CPI同比上漲,表面上是受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拉動影響,但歸根結底是“壞天氣”惹的禍。
據專家于秀琴分析,7月本市CPI同比上漲,主要是由于食品類價格出現較大幅上漲造成的,食品類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1.3%,食品中的糧食、鮮菜、鮮蛋和豬肉等價格均明顯上漲。
這些都能和“壞天氣”扯上關系。原因如下:
●“桑拿天”鬧干旱:7月上旬,本市一舉推出6個35℃以上高溫天,與1961年、1968年、2005年并列成為歷史同期最多。同時還出現40.6℃極端高溫,創1951年來最高。
7月下旬后,北京主汛期擰緊了“水龍頭”,滴雨未見,連續8天出現最大濕度80%以上、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桑拿天”。北京地區受到輕度伏天旱情的威脅。
因此,7月高溫日總數將超過10天,打破近十年來7月高溫日最多紀錄。而兩波熱浪特點不同,市氣象臺分析表示,月初是氣溫高而濕度小的干熱性高溫,而下旬是氣溫高、濕度大的悶熱性高溫,都是“桑拿天”,最大濕度達到了80%至90%。
而7月正是農作物大量需要水分滋養的時候,高溫加上“伏旱”,將直接影響其生長,以致農作物出現不良反應而導致減產。
●南方洪災“搶”菜:雖然北京夏季蔬菜來自于本地和周邊省區,不依賴南方供應,但由于今年南方部分地區暴雨洪災,使得出現了罕見的“北菜南運”的情況。
這間接影響到北京市場,蔬菜上市量有小幅減少,導致價格上抬。
![]()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