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車市在世界范圍內可謂一枝獨秀,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在此背景下,國際企業紛紛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建廠擴容,以賭明天。與此同時,自主品牌企業也不甘落后,一系列新的增產計劃相繼出臺。業內人士認為,在外圍環境還處于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車市的熱鬧程度令人眼紅,這一現場充分顯示了眾車企對中國車市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據了解,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也被擺上臺面。日前,發改委指出,今后幾年我國汽車市場可能面臨增長趨緩,新增產能或將放空,如不及時調控將出現產能過剩局面。那么,未來是否真的會出現產能過剩?如果出現,后果怎樣?如果沒有那么悲觀,那發改委提出調控目的是什么?這些將是我們本期討論的話題。
樂觀派
暫時不存在過剩問題
投資金額、擴產數量這些龐大數字的背后是車企搶占中國車市的雄心,那中國車市的消化能力是否能達到他們的預期?日前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他們有多半對產能是否會出現過剩的問題表達了相對樂觀的態度。
東風日產市場部部長葉磊向記者表示,工廠擴產是在對中國車市后市樂觀的基礎上來計劃執行,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東風日產短期內不會發生。目前東風日產的產能已經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實際訂單量,一直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增加產量是順勢而為,彌補供求關系的差距,同時,東風日產產品體系的擴充在持續的進行中,新工廠將承擔新產品的生產,有新產品的支撐,產能過剩不會出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也對媒體表示,在汽車市場平穩發展的情況下,產能應該有15%的“富余”;如果汽車市場規模每年增長20%,產能應該有30%~35%的“富余”。中國車市銷量今年可能突破1100萬達到1200萬。今年沒有透支的可能性,如果政策持續的話明年也不錯。油價是可能的一個影響因素。正常的市場10%到15%的產能過剩是合理的,特別是 20%增長率的產業,產能應該有30%到35%的增長。
自主品牌奇瑞廣州保瑞店總經理朱佳對記者表示,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個龐大的多元化的市場,這與國外有差異。中國通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經濟規模正在穩步攀升,全球遭受金融危機打擊,而中國車市反而火爆。這一點廠家能充分認識到,不會盲目擴產。另外,朱佳表示國家政策也是支持發展汽車產業,不論自主和合資品牌都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企業擴產視為必然。
擔憂派
擴產不能搞重復建設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擴產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贏取未來市場,首先得保證產能。但也有人向記者表達了一定的擔憂。
東風悅達起亞公關部副部長薛浩智向記者表示,首先擴充的生產線最好有比較高的技術水平作為支撐,不能重復建設,應該淘汰掉一些老舊的技術設備。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也希望有新技術、新產品來滿足需求,一些相對過時的老舊產品不斷推向市場,對企業和消費者都沒有好處。
另外,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汽車產業,更重要是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成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但目前這一進程發展緩慢,大都是各自為政,在這樣的情況下紛紛擴充產能,最終缺乏競爭力的中小型企業將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發改委
借“產能過剩”引導產業結構優化
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表示:“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汽車行業雖然沒有作為抑制產能過剩的行業提出,但還是有一些情況苗頭的。在會上,我提出要高度重視汽車行業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
陳斌認為,今年以來,國內汽車消費迅速提升,受政策惠及的部分車型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汽車產能利用率將接近80%,處于正常區間。但我國汽車市場長期穩定增長仍具有不確定性,隨著政策效應遞減和社會環境壓力加大,今后幾年汽車消費增長可能趨緩。屆時,2010年~2013年的汽車業規劃產能將大大高于汽車市場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汽車業的產能利用率將迅速下滑至70%以下,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應該防止盲目擴大傳統汽車的產能,造成全行業的產能過剩。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汽車工業還是要適當控制總量,今年到1200萬輛,當然還應該再發展,但是總的來說應該淘汰落后生產線,通過兼并聯合把企業做大做強,所以汽車工業很重要一點要追求規模效應,要解決企業的多、小、繁問題。另外就是產品結構,應該鼓勵新能源、低能耗、安全性高的車型。眼下中國車市正處于強勁的拉升勢頭,國家放出的這一信號實際上借“產能過剩”限制某些企業的一些項目開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鼓勵發展新技術、新能源產品;同時達到引導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促進振興汽車產業規劃有效實施的目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