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
國民黨為何失敗? 2001年12月04日 10:35
聲明:本版文章之版權屬于原作者及原刊載媒體,如轉載請與原刊載媒體聯系,謝謝合作。 從數字來看,12月1日舉行的臺灣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的結果是: *民進黨在立法院連不分區代表(即按得票率所獲的配額)共有87席,成了立法院第一大黨。 *國民黨獲68席,形同連戰不愿承認的“慘敗”。 *親民黨獲46席,被稱為是組黨后首次接受黨選舉檢驗的一大勝利。 但是,即使民進黨黨主席謝長廷和總統陳水扁也不愿用“大勝”一詞形容這場選舉結果,因為,除了所獲席次并未超過立法院225個席次的半數之外,民進黨內部高層人士心中明白,這次的立法委員選舉后所顯示的臺灣政治生態和包括去年總統大選時的狀況一樣,那就是:民進黨的支持者依然沒有突破其“三分之一”的框架,在立法院改選中,民進黨的得票率是33.38%,比陳水扁當選總統的得票率39.3%低很多,比1998年第四屆立委選舉的32.64%略高。 換句話說,民進黨雖贏,但是贏的原因還是國民黨和親民黨兩個“泛藍軍”的內部分裂,否則,這次立委改選,國民黨得票率(28.56%)及親民黨的18.57%,其得票率共為47.13% ,兩黨席次為仍超過立法半數。 因此,民進黨從去年的總統大選到這回的立委改選,其勝果都是:自己固住地盤,把勝利建立在泛藍軍的分裂上頭。 無法挖走對方選票 更精確的說:臺灣的政治生態改變不大,民進黨挖不走泛藍軍的選票,泛藍軍也動不了民進黨的選民基礎,只是這次身具國民黨背景卻傾向民進黨的前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的攪和,使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得票率都出現了3%左右的損失。 此外,在縣市長的選舉,民進黨失去了其“地方綠色執政”的優勢,以各自九席的數字和國民黨平分秋色。 同時,這次立院選舉的總投票率只有66.16%,創下五屆立院改選中投票率最低的記錄。 如果這些數字能展示出臺灣的政治生態現況,我們就可以體會出,何以這種結果對民進黨而言,離大勝還十分遙遠,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和陳水扁在2月1日之前,將面臨立法院長改選的要職,2月1日后更面對組閣的風暴。 再說得明顯一點,這次選舉結果已必然把臺灣引向一種“亂”和“危險”的狀況,亂的是政治紛擾難斷,危險的是,政治亂象必危及臺灣已險象環生的經濟現況和兩岸關系。 臺灣選舉這次投票率極低的原因是:陳水扁執政年余,臺灣經濟每下愈況,政局混亂,在國會中席次過半的國民黨又無法以明確的政治理念和兩岸政策使民眾覺得可以使國民黨維持其有力反對黨的可能,因此,在一籃爛蘋果中,民眾難取舍,干脆不投票。投票率低對民進黨和國民黨都不利。 其次,在大環境上看,民進黨是執政黨,手中握有數以萬億臺幣計的國家預算金額,握有授官的資源,在提名立委候選人時,比較能計劃提名,若因未獲提名而反彈激烈的民進黨人士,則能在臺底下給予“名”或“利”,因此,在計劃提名的狀況下,票源集中,當選名額就高,不致于自相殘殺。 國民黨頻頻失誤 國民黨方面由于少了行政資源,其黨內多年來又存在提名的過程和黑金牽扯太廣,若不超額提名,往往擺不平,既超額提名,當然會自相殘殺。 此外,國民黨慘敗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于連戰領導無方,缺乏魄力,基本上,連戰為了避開省籍情結,他采取的依然是疏遠外省干部,擺出重用臺灣籍干部的形象,譬如他重用的林豐正秘書長、組織工作會主任趙守博等,非但是“本省人”,而且都是前朝遺老,最糟的是,公子哥兒出身的連戰,行事一向“少干預”,大都由副手操作,他遇事又優柔寡斷,使國民黨內部出現近乎群龍無首的狀況,在打選戰的氣勢上,他和李登輝相差太遠,再加上在兩岸政策上,他未拿出一套與民進黨有明顯區隔的政策,又無具體的財經政策,因此,諸立委候選人只有單打獨斗,導致像丁守中這種明星立委都慘遭滑鐵盧。 其實,由于臺灣經濟一團糟,只有靠扭轉兩岸關系才能解套,如果連戰能在選舉中冒險一搏,推出積極一點的兩岸政策,甚至于放膽在選前赴大陸訪問,急于看到兩岸關系突破的臺灣民眾,也許能放心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在未投票的近三成選民中,國民黨若能爭取一半,就能勝過民進黨許多。 在兩岸問題上,陳水扁適時打出解除戒急用忍牌,放寬大陸民眾赴臺觀光政策,不管實質如何,至少已使一部分選民以為,陳水扁有意改善兩岸關系,另一方面,他又在兩岸關系上說幾句狠話,守住民進黨內偏激派傾臺獨選民,如此左右夾攻,使左右難安的連戰及宋楚瑜在兩岸政策上很難出招。 因此,國民黨在其部分黨員偏向親民黨,部分又被李登輝帶走的情況之下,當然輸掉這場選舉。 從策略而言,民進黨有策略,有步驟的,有時間表的推出“國家安定聯盟”,抹黑國民黨的招數,使連戰一直都居守勢。其實,在選戰后期,如果連戰不和民進黨進行口水戰,不對陳水扁、李登輝作人身攻擊,每天發表一個具實質意義的政治、經濟策略、政見,從正面意義阻撓陳水扁的“遇功自己攬”,有過失則咎在野黨的基本策略,國民黨或不會敗得這樣慘。(阮次山) 摘自:聯合早報2001年12月4日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