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
![]() |
![]() |
|
朱镕基: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一) 2001年3月16日 14:59 中新網北京3月16日消息: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 --2001年3月5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 朱镕基 各位代表: 從今年開始,我國將實施新世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了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根據《建議》的精神,國務院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回顧 過去五年,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9404億元,平均每年增長8.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已經超額完成。在經濟持續增長和效益改善的基礎上,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達1338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6.5%。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淘汰落后和壓縮過剩工業生產能力取得成效,重點企業技術改造不斷推進。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頸”制約得到緩解。 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相當一部分在境內外上市。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92億元,為1997年的2.9倍。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經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2000年進出口總額達4743億美元,其中出口2492億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69%和67%。出口商品結構改善,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所占比重提高。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投資環境繼續改善。吸收外資規模增大、質量提高。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894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長79.6%。國家外匯儲備2000年底達1656億美元,比1995年底增加920億美元。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分別達到2253元和6280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4.7%和5.7%。市場商品豐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每年增長10.6%。城鄉居民住房、電信和用電等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五年增長1倍多,股票、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迅速增加。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科技、教育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863”計劃順利實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術領域獲得一批重要成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部門所屬應用型科研院所企業化改革基本完成,其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進程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初步實現。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擴大高校招生受到群眾普遍歡迎。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明顯加大。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取得成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九五”期間,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卓有成效,香港、澳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隨著“九五”計劃的完成,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為實施“十五”計劃、開始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九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來之不易。我們成功應對了國際突發事件的挑戰,有效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既克服“九五”前期通貨膨脹的影響,又抑制了中后期的通貨緊縮趨勢,并戰勝了嚴重的水旱災害。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諸多矛盾和困難交織的局面,運籌帷幄,及時作出一系列正確決策和部署,全國上下團結奮斗的結果。我代表國務院,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全國各族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關心與支持祖國建設和統一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臺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表示誠摯的感謝! “九五”時期的實踐,豐富了我們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經驗。 第一,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面對各種社會矛盾,我們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為處理好其他矛盾提供了基礎。同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為集中精力從事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二,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注意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成功實現“軟著陸”。在抑制通貨緊縮趨勢時,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既增發國債、擴大投資,又適當增加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鼓勵增加消費,從兩個方面拉動經濟增長。采取提高出口退稅率和嚴厲打擊走私等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出口,以平衡國際收支,穩定人民幣幣值。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運用利率等多種手段支持經濟增長,同時注意調節貨幣供應量,引導信貸投向,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第三,把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普遍過剩的現實狀況,把國債投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同時增加對農業和科技、教育的投入,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利用生產資料生產能力相對富余的時機,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既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
|||
|
主編信箱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