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
![]() |
![]() |
|
兩會觀察:“文化生態”凸顯 2001年3月15日 09:09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題:“文化生態”凸顯 中新社記者羅欽文 “環保問題”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的熱門話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而在今年“兩會”上,“文化生態”概念凸顯,使“環保”從自然向文化延伸,十分搶眼。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委員說,自然生態破壞了,還有可能彌補;文化生態破壞了,那將是“永劫不復”。 從“兩會”代表、委員們反映的情況來看,“文化生態”目前突出的問題是: 其一,文物被毀普遍。在舊城改造和城鎮建設中,大批文物成為“刀下鬼”或“孤家寡人”。如浙江龍游縣為筑一條公路強行炸毀古城腳下一座宋代九孔石拱橋;湖北襄樊市為建江濱大道推平一段古城墻。 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部門把文物景點當作“搖錢樹”,或畫蛇添足,或出讓給企業去開發,致文物嚴重遭損。最突出的是,“水洗”孔廟,使古建筑大面積彩繪被損壞,梁柱間因滲水而埋下隱患;有人開車進孔廟,將一座元代御賜紀事碑撞毀。 其二,歷史文化名城在改造建設中“求洋求奇”,不倫不類,漸漸失去原有的特色與風貌。浙江舟山定海古城被大肆拆毀,杭州有名的河坊街和福州的三坊七巷也遭同樣命運。 中國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百座,但一位文物專家感嘆,中國已經沒有一個市級以上的城市能以整個城市的名義列入世界級遺產。 其三,網絡成為人類二十一世紀保護自身“文化生態”的主戰場,網絡文化安全備受重視。對于黃色、黑色、灰色信息充斥網上,對于網上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不少委員深表擔憂。 其四,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益顯突出。 來自澳門的楊俊文委員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全球華人聚合力量的源泉,如果喪失其獨特形象,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堅持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并不排斥外來文化。 中國現已有二十多處世界遺產,據統計較重要文物有一千七百萬件之多。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生態”的有機成分,是民族精神延續的基因。委員們呼吁,完善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文化生態”,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完) |
|||
|
主編信箱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