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
![]() |
![]() |
|
外資保險叩門緊 國有保險盼松綁 2001年3月14日 08:47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電 題:外資保險叩門緊 國有保險盼松綁 中新社記者 余東暉 “與我共事的兩位副總經理,寧愿放棄副局級待遇,到外資保險公司當高級經理去了。那里的薪水實在太誘人了。”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何靜芝說起國有保險公司人才流失,聳了聳肩,滿臉無奈。 聽著外資保險公司越來越緊的“叩門”聲,身為人大代表的何靜芝心里著急,大聲疾呼:加入WTO,國有保險業絕非高枕無憂,應當趕快進行國有保險業體制改革。 上海是中國最早對外資保險開放的試點城市,現有二十二家保險公司在此開展業務,其中十二家外資保險公司占有一成三的壽險市場份額,這一比例超過了許多WTO的成員。近年又崛起八家國內股份制保險公司,群雄并起,激烈競爭,僅有的兩家國有全資保險公司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感到了空前的壓力。 盡管外資保險介入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突破了原有的政策束縛,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加快了險種的升級換代,促進了業界的觀念更新……但何靜芝更憂慮的是:國內保險業的現有體制不能適應開放和競爭的形勢,國有保險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甚至國內股份制保險公司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比如,前些年中國金融秩序混亂時,管理層規定金融保險業必須分業經營,連財險與壽險也必須分開。何靜芝盼望:時過境遷的今天,資金單薄的國內保險公司能否實現混業經營,能否與銀行進行資產置換,能否用保險資金組成封閉基金直接入市,壽險與財險公司業務能否交叉? 又比如,目前中國國有全資保險公司實行統一法人制,經營決策權、險種開發權集中于總部,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何靜芝盼望:國家能否在市場發育較好的城市,試行分公司的獨立法人制,使之增強市場應變能力? 再比如,國有全資保險公司尚未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在用人、分配上沒有自主權,留不住人才。何靜芝盼望:能否有更充分的用人權,員工所得能否與企業利潤掛鉤? 好在管理層已意識到問題所在,允許國內保險公司百分之十的資金間接入市,并正在考慮對中外保險公司實行統一稅率。 何靜芝認為,外資保險公司進軍中國的橋頭堡肯定是大城市,她說:不愿看到國有保險公司無力競爭而使得“都市淪陷”。 (完) |
|||
|
主編信箱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