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領導決策信息》刊登文章說,“幸福”與“和諧”將更加量化。
9月12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時指出,繼推出綠色GDP指數之后,今后還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面的需求。
與此同時,“幸福感”作為衡量地方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已擺上多數地方政府官員的議事日程。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統計局局長崔述強透露,北京將推出一套幸福指標體系,并將其納入和諧社會指標評價體系中。目前,深圳市已制定了該市的“和諧深圳評價體系”,囊括了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關愛、社會安全、生態文明6大指標。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牽頭制定研制的“和諧社區指數”今年年初也已成功通過測試。
9月20日召開的中國城市論壇2006年北京峰會上,由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國內首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No.1》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指標,那就是“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該報告從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對全國287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進行了一個新的排名,顛覆了傳統的城市發展理念,展現了以生活質量為核心的和諧城市新格局,引起了城市學界極大的關注和反響。
按照論壇主辦者、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的觀點,生活質量是從根本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活質量為中心,以城市的和諧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的和諧,我們就能走上一條建設和諧社會的快車道。專家指出,“幸福指數”、“和諧指數”、“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等的不斷涌現,是對中央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執政理念的生動詮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偉大的任務,更是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需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曾慶紅同志特別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因此,惟有目標一致,上下同心,才能凝聚力量,共同完成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