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侗鄉第一橋滄桑400年 曾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

2006年06月10日 10:07

  中新社懷化六月九日電 題:侗鄉第一橋滄桑四百年

  作者 李思之 補坤海

  靜靜的舞水河蜿蜒流淌在廣袤的湘西大地,流經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一條由亭、廊、閣樓組成的長橋橫跨東西,醒目而壯觀。這就是有著中國“侗鄉第一風雨橋”之稱的龍津風雨橋——世界上最大集貿易、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風雨橋,二000年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侗族自古以來習慣臨水而居,并在河上架起一座或數座“廊橋”,不僅便利交通,還可為行人提供遮風避雨之所。

  據史料記載,芷江一直是湖南貴州間的交通要道,在明朝時粵閩等沿海民眾就來此謀生。明萬歷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沅州城寬云和尚對來往民眾時常喪身魚腹深感憂慮,四方奔走募捐,募集建橋資金一萬五千兩白銀、糧食十一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很快,商賈游客往來云集成就了它“三楚西南第一橋”的名聲。

  一六0二年,一場突發的山洪將這座便民風雨橋毀于一旦。直到一六三三年,駐沅州的云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募資重修龍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年間(一七七七年),一把大火又將龍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后,復修、水毀、火燒、征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當局將龍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龍津風雨橋成為中國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線,也成為了日軍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二十七架日機輪番轟炸。

  令人驚奇的是,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無比的龍津風雨橋,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表現得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安然橫臥在舞水之上。

  一九九八年春,當地政府決定“還侗苗民之夙愿,開旅游業之先河,復修龍津風雨橋”,當地群眾迅速籌資六百多萬元,于一九九九年初全面啟動修復工程。從設計人員到施工人員,上百號人懷著對“橋”的深深敬意,同年十一月高質高效完工。

  重新修復的龍津風雨橋用規則四方的青石圍砌而成,長二百五十二米,寬十二點二米,橋墩高十五米,呈船形狀。十五孔水道,十六座石墩,在滔滔舞水中一字形排開。鋼筋水泥橋面上,七座涼亭雄踞長廊之上。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成百上千的腳柱、懸柱、枋、檁凳、欄桿、懸瓜全以榫相銜,不用一釘一鉚。

  在今天的龍津風雨橋上,又可以看到操著福建、廣東、廣西等各地方言的眾多商賈,三十余家侗鄉特色商店集中銷售侗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藤編、銀飾、堆畫等侗族民間手工藝品,接待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編輯:秦欣】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