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8日電 汕頭市與臺灣地區兩地農業生態環境相似,氣候、地貌和作物生長節律基本相同。據不完全統計,汕頭目前累計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過百個,其中有18個果樹樹種,品種達40多個。
據《澳門日報》報道,在汕頭澄海湖心農場,人們可見到夏天才能結果的蜜釋迦(在汕頭被稱為“林檎”),此時掛滿枝頭,翠綠一片。 這是臺灣商人陳先生建起的100多畝優質水果試驗基地,在果園忙活的陳先生熱情地說 :“臺灣林檎比本地的林檎少了甜膩,卻多了菠蘿味的清香。”
據稱,蜜釋迦從臺灣移植后,選擇反季節種植,達到延長保鮮期的目的。果子熟后放在冰箱20多天不會變質,空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每公斤可賣到20元。由于是反季節水果,倍受市場靑睞。
嘗到甜頭的陳先生計劃進一步完善農場的種養結構,放養家禽,形成良好的生態鏈。瞄準市場,把臺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直接引進大陸。
在澄海土生土長的陳俊希,1997年在澄海和平農場建起果園,從臺灣引進杧果、番石榴、靑棗等種苗,種植規模最大時達到300多畝,同時他還積極學習培植技術,培植臺灣優良的水果種苗出售,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3萬畝,不僅在粵東地區,而且江西、福建的果農也慕名前來購買。
1988年5月汕頭有了第一家專門生產加工水產、禽畜、果蔬的臺資農業企業,隨著汕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汕頭倡導汕臺農業合作,引導臺商投資農業開發,臺資農業企業得以迅速發展。
截至2005年底,歷年累計批準注冊臺資農業企業85家,總投資1.48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3億美元。
目前,臺商投資的農業項目大致呈現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對半格局,且多以國際市場為導向,臺商自帶資金、品種、技術、設備和市場訊息,建立生產基地,創辦加工企業,形成“公司 + 基地 + 農戶”和“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集約化經營體系,不僅帶動所在地的農村發展與農民增收,而且出現了一批頗具規模的示范企業。 (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