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1日電 解放軍報今天刊文評論說,從雙邊關系的分量和訪問的影響看,美國總統布什于11月19日至21日對中國進行的為期3天的訪問,無疑是其東亞之行的重頭戲,格外引人矚目。 文章認為,中美雙邊關系漸趨穩定成熟,與美國方面對中美關系重要性的新認識是分不開的。
文章說,布什此次訪華,是他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對中國進行的第三次訪問,創美國總統任內訪華頻率最高之記錄,足見對華關系在其外交中分量之重。密集的高層對話、協商,顯示出在國際形勢因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因素上升而緊張、動蕩的背景下,中美兩國加強諸多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這些全球性挑戰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
文章說,冷戰結束后的一個時期內,美國實際上是把中國作為可能撼動美國惟一超級大國地位的“戰略挑戰者”看待,處心積慮對中國進行防范、遏制,導致中美關系不時出現麻煩、波折以至危機。然而,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壯大對整個世界而言都不是威脅,而是機遇。美國也開始務實地看待中美關系,其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佐利克不久前發表講話,強調中國不是蘇聯,不會對美國形成重大挑戰;中國是美國的“利害相關者”,應同中國合作而不是對抗。這表明盡管“中國威脅論”在美國還有市場,但不是美國政府的主流看法。美國政府基本上認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美關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利害與共”的合作伙伴關系。
在這一積極、務實政策的指導下,布什政府注意尊重和不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對華態度趨于慎重和溫和。布什政府在處理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時更加謹慎,多次嚴厲警告并壓制陳水扁當局的“臺獨”冒險舉動,并頂住國會壓力,堅持通過談判、對話而不是以制裁手段解決中美經貿爭端,從而維護了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大局。
文章亦指出,毋庸諱言,中美關系當前仍存在諸多障礙和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國并未完全消除冷戰思維,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對華防范和遏制的戰略。就在布什總統訪華前不久,美國國會出臺了一份關于中美關系的年度報告,繼續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美國國務院發表《2005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對中國的宗教政策進行無端指責;美國國內要求在人民幣匯率、中美貿易不平衡與知識產權等經貿問題上對華施壓的鼓噪還時有耳聞;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仍堅持把干涉中國內政的美國“對臺關系法”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相提并論,繼續利用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發展的錯誤立場。美國方面不消除這些意識形態的歧見,中美關系中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就不會消除,即便是布什政府對華政策朝著積極方向有所調整和變化,兩國關系的發展也不會一帆風順。因而,中美之間必須加強對話,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加深互信。(尹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