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3日電 今天出版的新京報刊載文章表示,2006年以來,盡管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不高,價格水平處在調控目標之內,但結構性變化特點突出,部分生產資料價格出現暴漲,特別是并未納入CPI范圍內的資產價格上漲速度較快,給居民心理預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依然將呈現出居民消費物價平穩而資產價格不斷攀升、價格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格局,年內通脹風險不大,但資產價格值得關注。
文章指出,目前的價格格局仍將延續。盡管有諸多因素可能拉動物價上漲,但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仍將有限。同時,價格的結構性特點也將繼續保持,一些資源類產品在供需矛盾和資金追逐下,上漲速度與CPI拉大的趨勢也很難改變。
文章稱,從目前看,盡管國家出臺了房地產調控措施,貨幣政策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但由于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價格上漲是大勢所趨,資金寬松的基本面也沒有大的改變。另外,考慮到地方政府與利益集團博弈形成的對宏觀政策的對沖,房地產價格上漲勢頭會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上漲趨勢可能難以改變。
從總體上看,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依然將呈現出居民消費物價平穩而資產價格不斷攀升、價格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格局。因此,研究分析目前中國的價格問題,不僅要關注CPI本身,更應關注其結構性變化,特別是應重點關注資產價格。
文章稱,如果資產價格持續走高,就有可能形成泡沫。而泡沫的出現將扭曲市場價格體系,會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泡沫持續時間越長,資源誤配的效率損失越大。同時,資產價格的異常上漲也會擾亂人們的價值觀。許多企業將熱衷于資本運營,或者放棄主業而轉向不動產投資。長期持續下去,一方面國家、企業的競爭力受到極大的損害,自主創新的氛圍將被破壞,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另一方面,貧富差距將進入急速擴大期,社會矛盾將凸顯,和諧社會的構建更加困難。
文章指出,目前,應注意價格的結構性控制和調整,特別是要加強對生產和消費影響大、有代表性的產品和服務價格的控制和調整,重點應加強對石油、煤炭、電力、重點有色金屬品種、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糧食、住房、教育收費、醫藥收費等消費產品和服務價格的引導和調控。資源價格改革應積極穩妥、逐步進行,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同時,要落實好資源價格改革的配套措施。
此外,有必要將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的參考目標。從目前看,由于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傳導中聯系實體經濟的中介之一,資產價格過快上漲累積的泡沫最終要破裂,并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因此,有必要將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的參考目標。(胡少維)